服裝行業五大現狀倒逼供應鏈深化改革
2020.09.18
多年來,服裝行業零散、無序、低效,亂象叢生,加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內需持續降低,在這“寒冬亂世”中,中國服裝制造業危矣。
然而,一味怨天尤人已顯蒼白,空談徒說略感無力。在此之際,看清形勢跟進改革才是蒼茫大道。我們從“背景、人工、核心、精神、機遇”五個方面對服裝行業進行分析研究,服裝行業這五大現狀倒逼供應鏈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嘔心瀝血有血有肉。
背景:工業4.0與中國制造
不分行業,郎咸平說:只要工業4.0在全球鋪開,中國制造將全線崩潰、解體。
目前智能化工業設備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工業4.0的首要任務。
除了時間大大縮短之外,智能化還有一個優勢,成本基本上下降40%。
中國目前制造業已經非常的困難,成本已經直追美國,如果美國推動工業4.0,成本再下降40%,我們競爭的機會在哪里!德國英國的制造成本目前比中國高10%—20%左右,只要推動工業4.0,則成本將比中國低很多,我們競爭的希望在哪里!
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轉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階段,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有異曲同工的戰略思路,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升級轉型。
以大見小,立足眼前,服裝行業不改革,死的不一定是快的,但一定是慘的。
人工:就業問題凸顯,生產力當需解放
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萬人,雖然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今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依然再創新高。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企事業單位用人相應減少,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加之在工業4.0的推動下,普通的重復性生產制造越來越偏向于智能化生產,工人就業壓力前景同樣窘迫。
視線放眼服裝行業,在傳統服裝供應鏈中,工人屬于工廠,工人的收入是計件數。為了下一個訂單能夠順利完成,通常要有一個預留時間用于調試機器,調整工序。當然在這個空閑期,工人也會有大量賦閑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這種浪費在面臨整體深化改革的服裝制造業中是致命的。
因此,釋放生產力,促進工人自我升級是一個人員改革潛在的大方向。
核心:老生常談,庫存導致的經營風險
在所有制造業中,恐怕沒有幾個行業要比服裝行業對于庫存積壓產生的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刻。這與時尚界的流行趨勢變化太快以及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傳統的供應鏈由于必須提前3-6個月下單,并且至少千件起定,致使服裝零售商大量積壓庫存,也就導致了現金流的周轉不夠靈活。更可怕的是,由于對市場的預測超過了半年,導致服裝很難把握當下流行趨勢,囤積了半年的服裝到后發現已經過時了,只得打折出售,再次壓縮了利潤。
庫存問題是始終困擾服裝行業的核心問題,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才是服裝供應鏈的領頭羊。
精神:中國制造,匠心精神的空白
日本擁有數以萬計的百年老鋪甚至千年老店,許多日本企業能延續百年甚至千年的秘訣,就是持之以恒專注自己的事業,不為眼前的利潤所左右的“工匠精神”。意大利的匠人及工坊聞名遐邇,許多出自意大利的小工坊匠人之手。意大利的匠人,人人追求精益求精。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區,除了諸多的汽車、鐘表、家電,還有一大批成功的中小企業,它們專注生產和制造,注重創新研發,并擁有大批高技能勞動力。
在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放眼國內,李寧的悄然沒落,班尼路的轟然倒塌,匠心不在,一切的浮華都是過眼云煙說散就散了,“中國制造”的靈魂,仍是國人努力的一個中國夢。
有空白就有市場,有情懷才成買賣。服裝行業中國制造,當用心制造。
機遇:交易環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
國內服裝市場由信息彼此封閉的大約100多萬個信息孤島(分散在全國的近10萬家面料檔口和約100萬家小工廠/作坊)組成。這個低端服裝供應鏈市場的規模高達約1萬億規模,但是這么大的市場卻始終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生態——只要價格低、能騙人就能拿到訂單,低質低價完勝。
機遇之下,服裝柔性供應鏈為趨勢點兵布陣
在長期的實踐中,針對以上幾點行業現狀,服裝供應鏈的先驅者們不斷探索,并為供應鏈的升級改革打開了新的思路:傾盡全力的打造一條服裝柔性供應鏈。具體操作是:通過利用智能化生產更準的把握市場需求;通過社會化生產、深層次優化產能在柔性化供應鏈的同時解決服裝工人技術水平難以提高問題和工人的就業問題;利用“互聯網+”模式抓住流行趨勢并提高交易效率。
在另一方面,很多工廠企業家一直為工人的素質與技能的難以提高而頭痛。傳統服裝供應鏈環境下,工人工作環境臟亂差,機械設備落后,工作時間不自由,工資沒保障,很多情況下為打滿一天的工要跑幾家工廠,工人無法專心提升自己的技能?,F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產能、地域、時間的自由支配,機會的選擇,促進人才的流動,工人收入提高,開始潛心鉆研技能,提高素質,普通工變熟練工,熟練工逐漸變為互聯網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匠人。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國內經濟整體下行,在這種全國通貨緊縮的情況下,服裝制造業的企業家們更應該堅定初心,為客戶提供價格低的放心省心的“服裝柔性供應鏈服務”,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信得過的服裝產品,為工人、匠人謀求利益和發展。未來,需要更多的真正做實事的良心企業,為行業及從業者付出心血、做出貢獻。 (來源:全球紡織網) 多年來,服裝行業零散、無序、低效,亂象叢生,加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內需持續降低,在這“寒冬亂世”中,中國服裝制造業危矣。
然而,一味怨天尤人已顯蒼白,空談徒說略感無力。在此之際,看清形勢跟進改革才是蒼茫大道。我們從“背景、人工、核心、精神、機遇”五個方面對服裝行業進行分析研究,服裝行業這五大現狀倒逼供應鏈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嘔心瀝血有血有肉。
背景:工業4.0與中國制造
不分行業,郎咸平說:只要工業4.0在全球鋪開,中國制造將全線崩潰、解體。
目前智能化工業設備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工業4.0的首要任務。
除了時間大大縮短之外,智能化還有一個優勢,成本基本上下降40%。
中國目前制造業已經非常的困難,成本已經直追美國,如果美國推動工業4.0,成本再下降40%,我們競爭的機會在哪里!德國英國的制造成本目前比中國高10%—20%左右,只要推動工業4.0,則成本將比中國低很多,我們競爭的希望在哪里!
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轉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階段,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有異曲同工的戰略思路,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升級轉型。
以大見小,立足眼前,服裝行業不改革,死的不一定是快的,但一定是慘的。
人工:就業問題凸顯,生產力當需解放
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萬人,雖然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今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依然再創新高。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企事業單位用人相應減少,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加之在工業4.0的推動下,普通的重復性生產制造越來越偏向于智能化生產,工人就業壓力前景同樣窘迫。
視線放眼服裝行業,在傳統服裝供應鏈中,工人屬于工廠,工人的收入是計件數。為了下一個訂單能夠順利完成,通常要有一個預留時間用于調試機器,調整工序。當然在這個空閑期,工人也會有大量賦閑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這種浪費在面臨整體深化改革的服裝制造業中是致命的。
因此,釋放生產力,促進工人自我升級是一個人員改革潛在的大方向。
核心:老生常談,庫存導致的經營風險
在所有制造業中,恐怕沒有幾個行業要比服裝行業對于庫存積壓產生的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刻。這與時尚界的流行趨勢變化太快以及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傳統的供應鏈由于必須提前3-6個月下單,并且至少千件起定,致使服裝零售商大量積壓庫存,也就導致了現金流的周轉不夠靈活。更可怕的是,由于對市場的預測超過了半年,導致服裝端很難把握當下流行趨勢,囤積了半年的服裝到后發現已經過時了,只得打折出售,再次壓縮了利潤。
庫存問題是始終困擾服裝行業的核心問題,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才是服裝供應鏈的領頭羊。
精神:中國制造,匠心精神的空白
在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放眼國內,李寧的悄然沒落,班尼路的轟然倒塌,匠心不在,一切的浮華都是過眼云煙說散就散了,“中國制造”的靈魂,仍是國人努力的一個中國夢。
有空白就有市場,有情懷才成買賣。服裝行業中國制造,當用心制造。
機遇:交易環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
國內服裝市場由信息彼此封閉的大約100多萬個信息孤島(分散在全國的近10萬家面料檔口和約100萬家小工廠/作坊)組成。這個低端服裝供應鏈市場的規模高達約1萬億規模,但是這么大的市場卻始終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生態——只要價格低、能騙人就能拿到訂單,低質低價完勝。
機遇之下,服裝柔性供應鏈為趨勢點兵布陣
在長期的實踐中,針對以上幾點行業現狀,服裝供應鏈的先驅者們不斷探索,并為供應鏈的升級改革打開了新的思路:傾盡全力的打造一條服裝柔性供應鏈。具體操作是:通過利用智能化生產更準的把握市場需求;通過社會化生產、深層次優化產能在柔性化供應鏈的同時解決服裝工人技術水平難以提高問題和工人的就業問題;利用“互聯網+”模式抓住流行趨勢并提高交易效率。
在另一方面,很多工廠企業家一直為工人的素質技能的難以提高而頭痛。傳統服裝供應鏈環境下,工人工作環境臟亂差,機械設備落后,工作時間不自由,工資沒保障,很多情況下為打滿一天的工要跑幾家工廠,工人無法專心提升自己的技能?,F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產能、地域、時間的自由支配,機會的選擇,促進人才的流動,工人收入提高,開始潛心鉆研技能,提高素質,普通工變熟練工,熟練工逐漸變為互聯網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匠人。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國內經濟整體下行,在這種全國通貨緊縮的情況下,服裝制造業的企業家們更應該堅定初心,為客戶提供價格低的放心省心的“服裝柔性供應鏈服務”,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信得過的服裝產品,為工人、匠人謀求利益和發展。未來,需要更多的真正做實事的良心企業,為行業及從業者付出心血、做出貢獻。
然而,一味怨天尤人已顯蒼白,空談徒說略感無力。在此之際,看清形勢跟進改革才是蒼茫大道。我們從“背景、人工、核心、精神、機遇”五個方面對服裝行業進行分析研究,服裝行業這五大現狀倒逼供應鏈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嘔心瀝血有血有肉。
背景:工業4.0與中國制造
不分行業,郎咸平說:只要工業4.0在全球鋪開,中國制造將全線崩潰、解體。
目前智能化工業設備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工業4.0的首要任務。
除了時間大大縮短之外,智能化還有一個優勢,成本基本上下降40%。
中國目前制造業已經非常的困難,成本已經直追美國,如果美國推動工業4.0,成本再下降40%,我們競爭的機會在哪里!德國英國的制造成本目前比中國高10%—20%左右,只要推動工業4.0,則成本將比中國低很多,我們競爭的希望在哪里!
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轉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階段,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有異曲同工的戰略思路,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升級轉型。
以大見小,立足眼前,服裝行業不改革,死的不一定是快的,但一定是慘的。
人工:就業問題凸顯,生產力當需解放
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萬人,雖然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今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依然再創新高。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企事業單位用人相應減少,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加之在工業4.0的推動下,普通的重復性生產制造越來越偏向于智能化生產,工人就業壓力前景同樣窘迫。
視線放眼服裝行業,在傳統服裝供應鏈中,工人屬于工廠,工人的收入是計件數。為了下一個訂單能夠順利完成,通常要有一個預留時間用于調試機器,調整工序。當然在這個空閑期,工人也會有大量賦閑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這種浪費在面臨整體深化改革的服裝制造業中是致命的。
因此,釋放生產力,促進工人自我升級是一個人員改革潛在的大方向。
核心:老生常談,庫存導致的經營風險
在所有制造業中,恐怕沒有幾個行業要比服裝行業對于庫存積壓產生的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刻。這與時尚界的流行趨勢變化太快以及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傳統的供應鏈由于必須提前3-6個月下單,并且至少千件起定,致使服裝零售商大量積壓庫存,也就導致了現金流的周轉不夠靈活。更可怕的是,由于對市場的預測超過了半年,導致服裝很難把握當下流行趨勢,囤積了半年的服裝到后發現已經過時了,只得打折出售,再次壓縮了利潤。
庫存問題是始終困擾服裝行業的核心問題,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才是服裝供應鏈的領頭羊。
精神:中國制造,匠心精神的空白
日本擁有數以萬計的百年老鋪甚至千年老店,許多日本企業能延續百年甚至千年的秘訣,就是持之以恒專注自己的事業,不為眼前的利潤所左右的“工匠精神”。意大利的匠人及工坊聞名遐邇,許多出自意大利的小工坊匠人之手。意大利的匠人,人人追求精益求精。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區,除了諸多的汽車、鐘表、家電,還有一大批成功的中小企業,它們專注生產和制造,注重創新研發,并擁有大批高技能勞動力。
在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放眼國內,李寧的悄然沒落,班尼路的轟然倒塌,匠心不在,一切的浮華都是過眼云煙說散就散了,“中國制造”的靈魂,仍是國人努力的一個中國夢。
有空白就有市場,有情懷才成買賣。服裝行業中國制造,當用心制造。
機遇:交易環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
國內服裝市場由信息彼此封閉的大約100多萬個信息孤島(分散在全國的近10萬家面料檔口和約100萬家小工廠/作坊)組成。這個低端服裝供應鏈市場的規模高達約1萬億規模,但是這么大的市場卻始終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生態——只要價格低、能騙人就能拿到訂單,低質低價完勝。
機遇之下,服裝柔性供應鏈為趨勢點兵布陣
在長期的實踐中,針對以上幾點行業現狀,服裝供應鏈的先驅者們不斷探索,并為供應鏈的升級改革打開了新的思路:傾盡全力的打造一條服裝柔性供應鏈。具體操作是:通過利用智能化生產更準的把握市場需求;通過社會化生產、深層次優化產能在柔性化供應鏈的同時解決服裝工人技術水平難以提高問題和工人的就業問題;利用“互聯網+”模式抓住流行趨勢并提高交易效率。
在另一方面,很多工廠企業家一直為工人的素質與技能的難以提高而頭痛。傳統服裝供應鏈環境下,工人工作環境臟亂差,機械設備落后,工作時間不自由,工資沒保障,很多情況下為打滿一天的工要跑幾家工廠,工人無法專心提升自己的技能?,F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產能、地域、時間的自由支配,機會的選擇,促進人才的流動,工人收入提高,開始潛心鉆研技能,提高素質,普通工變熟練工,熟練工逐漸變為互聯網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匠人。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國內經濟整體下行,在這種全國通貨緊縮的情況下,服裝制造業的企業家們更應該堅定初心,為客戶提供價格低的放心省心的“服裝柔性供應鏈服務”,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信得過的服裝產品,為工人、匠人謀求利益和發展。未來,需要更多的真正做實事的良心企業,為行業及從業者付出心血、做出貢獻。 (來源:全球紡織網) 多年來,服裝行業零散、無序、低效,亂象叢生,加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內需持續降低,在這“寒冬亂世”中,中國服裝制造業危矣。
然而,一味怨天尤人已顯蒼白,空談徒說略感無力。在此之際,看清形勢跟進改革才是蒼茫大道。我們從“背景、人工、核心、精神、機遇”五個方面對服裝行業進行分析研究,服裝行業這五大現狀倒逼供應鏈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嘔心瀝血有血有肉。
背景:工業4.0與中國制造
不分行業,郎咸平說:只要工業4.0在全球鋪開,中國制造將全線崩潰、解體。
目前智能化工業設備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工業4.0的首要任務。
除了時間大大縮短之外,智能化還有一個優勢,成本基本上下降40%。
中國目前制造業已經非常的困難,成本已經直追美國,如果美國推動工業4.0,成本再下降40%,我們競爭的機會在哪里!德國英國的制造成本目前比中國高10%—20%左右,只要推動工業4.0,則成本將比中國低很多,我們競爭的希望在哪里!
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轉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階段,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有異曲同工的戰略思路,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升級轉型。
以大見小,立足眼前,服裝行業不改革,死的不一定是快的,但一定是慘的。
人工:就業問題凸顯,生產力當需解放
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萬人,雖然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今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依然再創新高。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企事業單位用人相應減少,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加之在工業4.0的推動下,普通的重復性生產制造越來越偏向于智能化生產,工人就業壓力前景同樣窘迫。
視線放眼服裝行業,在傳統服裝供應鏈中,工人屬于工廠,工人的收入是計件數。為了下一個訂單能夠順利完成,通常要有一個預留時間用于調試機器,調整工序。當然在這個空閑期,工人也會有大量賦閑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這種浪費在面臨整體深化改革的服裝制造業中是致命的。
因此,釋放生產力,促進工人自我升級是一個人員改革潛在的大方向。
核心:老生常談,庫存導致的經營風險
在所有制造業中,恐怕沒有幾個行業要比服裝行業對于庫存積壓產生的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刻。這與時尚界的流行趨勢變化太快以及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傳統的供應鏈由于必須提前3-6個月下單,并且至少千件起定,致使服裝零售商大量積壓庫存,也就導致了現金流的周轉不夠靈活。更可怕的是,由于對市場的預測超過了半年,導致服裝端很難把握當下流行趨勢,囤積了半年的服裝到后發現已經過時了,只得打折出售,再次壓縮了利潤。
庫存問題是始終困擾服裝行業的核心問題,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才是服裝供應鏈的領頭羊。
精神:中國制造,匠心精神的空白
在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放眼國內,李寧的悄然沒落,班尼路的轟然倒塌,匠心不在,一切的浮華都是過眼云煙說散就散了,“中國制造”的靈魂,仍是國人努力的一個中國夢。
有空白就有市場,有情懷才成買賣。服裝行業中國制造,當用心制造。
機遇:交易環境惡劣,劣幣驅逐良幣
國內服裝市場由信息彼此封閉的大約100多萬個信息孤島(分散在全國的近10萬家面料檔口和約100萬家小工廠/作坊)組成。這個低端服裝供應鏈市場的規模高達約1萬億規模,但是這么大的市場卻始終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生態——只要價格低、能騙人就能拿到訂單,低質低價完勝。
機遇之下,服裝柔性供應鏈為趨勢點兵布陣
在長期的實踐中,針對以上幾點行業現狀,服裝供應鏈的先驅者們不斷探索,并為供應鏈的升級改革打開了新的思路:傾盡全力的打造一條服裝柔性供應鏈。具體操作是:通過利用智能化生產更準的把握市場需求;通過社會化生產、深層次優化產能在柔性化供應鏈的同時解決服裝工人技術水平難以提高問題和工人的就業問題;利用“互聯網+”模式抓住流行趨勢并提高交易效率。
在另一方面,很多工廠企業家一直為工人的素質技能的難以提高而頭痛。傳統服裝供應鏈環境下,工人工作環境臟亂差,機械設備落后,工作時間不自由,工資沒保障,很多情況下為打滿一天的工要跑幾家工廠,工人無法專心提升自己的技能?,F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產能、地域、時間的自由支配,機會的選擇,促進人才的流動,工人收入提高,開始潛心鉆研技能,提高素質,普通工變熟練工,熟練工逐漸變為互聯網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匠人。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國內經濟整體下行,在這種全國通貨緊縮的情況下,服裝制造業的企業家們更應該堅定初心,為客戶提供價格低的放心省心的“服裝柔性供應鏈服務”,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信得過的服裝產品,為工人、匠人謀求利益和發展。未來,需要更多的真正做實事的良心企業,為行業及從業者付出心血、做出貢獻。